Reading notes: Before Columbus - The America of 1491
Published:
被误解的美洲-探秘哥伦布之前的”新大陆” by Charles C. Mann
总结
这本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 欧洲清教徒刚到美洲时,既没有多少武器,也不了解如何在新土地上生存,为什么没有被土著消灭掉,反而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印第安人技术太落后吗?
- 新大陆名副其实地新吗?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真的没有伟大的早期文明吗?
- 印第安人在这生活了这么久,真的只留下一片未经改造的土地吗?
这本书的主要结论
- “新大陆”并不新,在此之前不仅有人,而且有人口稠密的城市群。即使是上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徙过来的印第安人,其实也分了先后三批到达。
- 当前主流历史观夸大了大航海时期欧洲殖民者与美洲土著之间科技和军事的差距,认为欧洲殖民者仅仅是因为更先进而赢得了胜利,实际上从人数和战术来说,印第安人的某些部落不比欧洲人差。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土著部落间的内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美洲土地很多并非从未被人类改造,而是美洲土著的改造手法特殊(焚田、在亚马逊雨林里种果树),并不容易被人分辨。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 让我意识到“新大陆”其实是一个误称,并且让我对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的成功要素有了改观。
印象最深的插图
(西班牙征服者难以理解印加社会,以至于把库斯科画得像一个网格状的欧洲城市。 事实上他可能被建造成了美洲豹的轮廓,在豹子头上有一座巨大的萨克萨瓦曼(Saqsaywaman)古堡)
一、“新大陆”有多古老
第一章-沙漠中的城市
- 美洲最早的城市发源在哪?
-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伊拉克)的苏美尔文明。这里在9000BC第一次有了农业,在4000BC,农业村庄变成最早的城市。欧洲万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美尔。
- 美洲最早的城市
- 旧观点: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为美洲文明诞生在1500到1000BC的墨西哥中美
- 新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发源于3000BC秘鲁沿岸地区的沙漠里
-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是世界上的“旱极”。因此也常被太空科学家当成火星的模拟环境。
- 秘鲁的小北地区(Norte Chico)
- 小北地区的卡拉尔(2600BC)和瓦里坎加(3500BC)是美洲已知的最老城市
- 因为在瓦里坎加发现了宏伟的神庙,而对这种大工程的建造工作进行规划和控制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因此历史学家断定小北地区是继美索不达米亚之后世界上第二处出现中央集权政府的地方。
- 与众不同的经济结构
- 包括苏美尔、埃及、印度、中国的大部分文明都开始于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有了大量的人口才使文明成为可能。但南美的安第斯文明是一个特例:以捕鱼业作为基础(遗址里发现鱼骨)。原因有二:
- 本身土地干旱降雨少
- 秘鲁海岸水下的寒流
- 小北文明人口最早发源于沿海,后来逐渐移居到内陆才开始务农。但是主要作物也不是粮食,而是棉花。为什么呢?因为棉花的棉铃纤维可以用来做渔网,因此归根到底捕鱼业依旧是最大的需求。
- 干旱的沙漠怎么种棉花呢?一方面棉花本身需要的水分少,另一方面安第斯山脉的雪水让小北的干旱地区适合灌溉。
- 小北文明沿海和内陆之间有互相依存的贸易关系:内陆城镇依靠灌溉设施种棉花、水果和蔬菜,沿海地区捕捞沙丁鱼和凤尾鱼。沿海人向内陆人卖鱼,内陆人向沿海人卖渔网所需的棉花和棉铃纤维。
- 包括苏美尔、埃及、印度、中国的大部分文明都开始于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有了大量的人口才使文明成为可能。但南美的安第斯文明是一个特例:以捕鱼业作为基础(遗址里发现鱼骨)。原因有二:
第二章-基因工程
- 玉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基因工程成就
- 玉米的需求是怎么来的?9500BC,墨西哥普埃布拉州(Puebla)的洞穴猎人因为猛犸象已经灭绝了,只能捕食鹿、兔子之类的小动物,甚至是行动慢容易捕杀的巨型海龟。之后的2000年里因为(1)野人捕猎技术变得高超,(2)气候变炎热干燥,动物的草原栖息地减小,野人们开始转向以植物为食。
- 和世界其它地方的黄玉米不一样,墨西哥玉米粒可以是红色,蓝色,黄色,橙色,黑色,粉色,紫色,乳白色,甚至是混合色。
- 一般谷物可以通过散播自己的谷粒来繁衍,但玉米的种子玉米粒,被包裹在坚韧的外皮里而不能被天然地散播出去。因此玉米不能靠自己繁衍,只能靠人类种植。
- 现在科学家认为,玉米是印第安人有意无意用一种叫大刍草的野草和其它已经灭绝的生物杂交而形成的物种。玉米的出现解决了在中美洲不良环境的耐受性问题,影响了人口结构和农业社会。
- 不仅发明玉米,还顺带发明栽培玉米的方法-栽培地
- 栽培地(milpa)是一种沿用数千年的农业体系。农民在栽培地上除了玉米以外还种植豆类、南瓜、甘薯、鳄梨、西红柿、辣椒、甜瓜。栽培地有四个优势:
- 不耗尽肥力,在地里中豆类可以提供氮肥,种植多种作物也可以互相互补养分。
- 生态多样性高的环境对天灾抵抗力强。
- 栽培地让人营养均衡。玉米缺少两种氨基酸,豆类有。豆类缺少甲硫氨酸,玉米有。玉米和豆类缺少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但南瓜和鳄梨有。
- 不同作物可以有共生关系。比如野生豆子长在大刍草下,借助大刍草高大的茎向太阳攀爬,另一方面大刍草的根须也因为土壤里豆子的养分收益。
- 栽培地(milpa)是一种沿用数千年的农业体系。农民在栽培地上除了玉米以外还种植豆类、南瓜、甘薯、鳄梨、西红柿、辣椒、甜瓜。栽培地有四个优势:
- 玉米的高级意义
- 在中南美文明宗教里玉米有挺高的地位,常见于艺术品里。这是因为玉米是一种非自然人造作物、玉米田是一种新的人造景观。少见多怪的原住民不认为玉米田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赋予了神圣的意味。
- 但客观上玉米的出现确实是伟大的,养活增长的人口,为中美洲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玛雅文明甚至会说人类是玉米创造出来的,有专门的玉米神。
第三章-从奥尔梅克到玛雅
- 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和所有中美洲文明的母文明
- 奥尔梅克人(1800BC)生活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Veracruz)和附近拉文塔(La Vanta)的一带。
- 奥尔梅克人知道如何用树木汁液制造胶皮,发明了橡胶。
- 奥尔梅克人对美貌有些特殊的理解
- 会把扁平的小木板绑在新生儿的头上,把头骨往上推,形成更高的头骨
- 在牙齿上刻出深深的沟槽,作为地位的象征
- 会在穿透鼻子的洞孔里戴上玉塞子
- 奥尔梅克、玛雅、萨波特克这些中美洲文明都擅长观星,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有至少三套不同的历法
- 365天年历,和我们一样
- 260天的神圣历法,基于金星轨道
- 记录了3114BC起每一天的长历法
- 玛雅城邦的百年战争
- 玛雅文明大概在200AC-900AC之间达到巅峰。 但和很多人以为的不一样,玛雅从未有统一的帝国,只有众多城邦。
- 玛雅文明把尤卡坦半岛变成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怎么做到的呢?水利工程。尤卡坦半岛本来水分盐度太高而无法饮用或者灌溉。
- 用碎石灰石建造大平台
- 填平盐沼的凹坑
- 挖水库储存雨水。水库还被铺上石灰内衬以防止雨水被地下咸水污染。
- 玛雅到底是怎么衰落的? 主流看法是因为城邦之间连年的征战,加上尤卡坦半岛的旱灾。
第四章-在四分之国
- 关于南美的安第斯文明
- 基本地形:安第斯山脉分裂成两条山脊,山脊之间有一块交阿尔蒂普拉诺的高原(Altiplano)。充满山谷、高峰、和高原,是安第斯文明地理的基本条件。
- 经济特点:安第斯文明的地形影响了经济模式,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贸易网络,山上山下每一层高度的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海岸:提供鱼、棉花和玉米
- 梯田:豆类、南瓜等植物
- 高原:牧人饲养食草动物,比如美洲驼(llama),和羊驼(alpaca),提供肉和毛
- 更高的高原: 块根类植物,比如土豆
- 秘鲁安第斯文明的地貌高度多样有两个好处:
- 人们可以种植所有作物。汇集到不同生态的产物因而享受了更好的生活
- 分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 印加帝国的发迹
- 1200BC,一群印加人迁移到库斯科(Qosqo)。和很多人以为的不一样,印加人不是最早的原住民,而是后来者
- 1438BC, 昌卡人(Chanka)袭击了印加,印加当时的领袖是维拉科查·印加(Wiraqocha Inka),他带着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逃走,而第四个儿子,印加·尤潘基(Inka Yupanki)留下来战斗并赢得了胜利,后来改名为帕查库蒂(Pachakuti),印加语中是“惊世之人”的意思
- 印加第二任皇帝帕查库蒂在25年后将征服的工作交给了儿子托帕·印加(Thupa Inka),从此专注于重建库斯科
- 辉煌的帝国首都库斯科
- 库斯科的中心是一个叫阿玛斯广场(Awkaypata)的巨大开放型空间,上面铺满了大平洋海边运来的白沙。周围矗立着神庙和贵族的住宅,上面覆盖着金箔,当太阳照射到金色的墙壁和阿玛斯广场的白沙地面时,广场便变得闪闪发亮
- 对于印加人来说,这个阿玛斯广场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他们从广场中心修了四条大路,将印加帝国分成了四个部分。也因此,帕查库蒂将印加帝国称为塔万廷苏尤(Tawantinsuyu),意思 是“四分之地”。
- 二代皇帝帕查库蒂设计了帝国的社会经济体系
- 村民要花一部分时间花在公共工程上、为国家工作。比如修理沟渠、采矿、务农、放牧、在国营工厂里制造锅盆
- 系统性地安排人口的迁移,每占领一块新土地,就会从其它地方强制移民
- 强制统一语言和风俗
- 从第三代皇帝托帕开始,人们认为皇帝是神圣的,认为印加皇室血统很特别,唯一配得上生下继承人的只有另一位王室成员。这导致托帕·印加开创了统治者与姐妹结婚的惯例
- 马丘比丘是印加皇帝的夏季庄园。
- 首都库斯科可能被建造成了美洲豹的轮廓,但西班牙人很难理解印加社会,因此当时的绘画里,库斯科很多时候都被描绘成了一个欧洲城市的样子,街道成网格状。
- 印加的覆灭
- 1532BC,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Pizarro)带领了168人在卡哈马卡(Cajamarca)登陆,并邀请末代皇帝阿瓦卡尔帕(Atawallpa)在广场会面。皮萨罗将火炮和马匹都藏在了附近,让牧师递给末代皇帝一本脏污不堪的祈祷书。因为对于印加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阿瓦卡尔帕把书扔在了一遍。西班牙人以印加人侮辱基督教书籍为借口开始了攻击,俘虏了阿瓦卡尔帕
- 西班牙人要求阿瓦卡尔帕提供金银,并以(1)释放和(2)杀死争夺王位的兄弟瓦斯卡尔(Washkar)作为交易条件。但最后西班牙人违背了诺言,勒死了这位末代皇帝
二、欧洲为什么会成功?
第五章-伟大的会面
- 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
- 1519年11月8日,西班牙人攻占了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Tenochititlan),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城。
- 特诺奇蒂特兰坐落在一个盆地,有一片长80千米的特斯科科湖(Lake Texcoco)。早在一千年前,湖的对岸就有另一座20万人口的雄伟的大城市,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这座城市围绕亡者大道而建,这条宽阔的大道就像斧头的劈痕一样笔直地横穿这片土地。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耸立在大道的北边,其中太阳金字塔是世界上第三大金字塔。对于当地人来说太阳金字塔底部有一个很深的洞穴,这个洞穴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地方,因此是一个圣地。沿着大道有一座羽蛇神庙(Temple of the Feathered Serpent), 他是特奥蒂瓦坎统治者的居所。
- 然而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公元6世纪,特奥蒂瓦坎就因为未知的原因衰落了。
- 阿兹特克的成型
- 阿兹特克帝国其实是欧洲文人对有墨西卡人(Mexicah)统治的三个城邦同盟(特诺奇蒂特兰,德斯科科,和特斯科潘)的称呼,三国同盟从未如此称呼过自己。 三国同盟为了对抗地方强权阿斯卡波察尔科而建立。
- 喂养太阳——战争的宗教动机
- 墨西卡人认为太阳为了让宇宙继续运行下去,工作非常辛苦,每天升起时都需要与月亮和星星战斗。人们为了让太阳更强,可以给它喂食生命的能量——用人类做祭品。 因此征服战争不仅是为了扩大帝国,也是为了给太阳提供食物。 据统计当时三国同盟每年会献祭3000到4000人。
- 科尔特斯和蒙特祖玛
- 1519年4月22日,西班牙征服者赫尔南·科尔特斯在今天的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登陆。他们结盟了一些反对三国联盟的土著,进入了特诺奇蒂特兰,关押了最高领袖蒙特祖玛(Motecuhzoma)。群龙无首的墨西卡人等待了7个月才对入侵者发起攻击。后来西班牙人谋杀了蒙特祖玛,墨西卡将领迫使西班牙人进入狭小的小巷。在那里马匹和枪支毫无用处。在一阵长毛、飞镖和箭矢的袭击下,科尔特斯在第一次战争中被击败,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士兵。 但他们没能杀死科尔特斯,为第二次战争买下了种子。
- 了解到墨西卡人可以守住狭窄堤到,科尔特斯决定建造13艘大船从湖水面袭击特诺奇蒂特兰。 最后在许多印第安盟军的帮助下,三国同盟在1521年8月21日投降。
- 特诺奇蒂特兰是个奇观。它建在湖水中的一岛屿群上,是一座水城,靠一套漂浮的耕地网络提供食物。 船只在运河上穿梭,运人运货。 建筑物盖满了巨大的彩色横幅,到处都是花园。 当时欧洲城市的街道上污水深及脚踝,但在特诺奇蒂特兰,清扫街道的工人就有1000名。
第六章-很久很久以前
- 第一批美洲人的两种假说
- 假说一:在比15000年前更早的冰河纪,白令海峡被并覆盖的时候,虽然人可以从欧亚大陆迁徙到美洲,但加拿大西部巨大的冰盖组织了美洲的殖民进程。 直到15000年前冰河时代结束,海平面用了3000年才上升到足以覆盖白令陆桥。 因此人们在这3000年的窗口里第一次到达美洲,成为最早的古印第安人,克洛维斯文化。
- 假说二:原住民并非一次迁徙,而是分三次迁徙。 这在对语言、牙齿和DNA的分析中得到了佐证。 印第安语里有三大语系:极北的阿留申语系、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南部的纳-德内语系。
- 假说三:冰原的阻碍比我们想象地更严重、持续地更长。 原住民事实上乘坐船只沿着北美太平洋海岸前行。即使在冰河时代,来自南方的暖流也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些小片的温和气候区。 古印第安人可能在温暖的岛屿间一个接着一个地迁徙。
第七章-灭绝
- 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 和旧世界不一样,美洲人几乎没有和驯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 牲畜塑造了欧洲人和美洲人不同的命运。
- 人们发现更新世大灭绝和克洛维斯文化出现的时间接近,因此有了“过度捕杀论”,即认为这些从未见过人类或学会害怕人类的动物,在300到500年古印第安人从北向南一路迁徙到墨西哥湾的时间里,就会因过度捕杀而灭绝。
- 当更新世大灭绝发生在美洲时,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死去,只剩下无法驯化的野牛、 驼鹿和猛犸象。 没有牛、马、羊、猪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发展,但在其它方面却帮助了印第安文化。 一方面 ,没有马(蒸汽时代以前最快的交通工具),限制了印第安人出行和传递信息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让印第安人躲过了许多“人畜共患病”,比如禽流感、牛痘和天花。 但是,虽然对与世隔绝的印第安人来说是好事,但是当欧洲人到来时变成了致命的诅咒。
第八章-没有疾病的天堂?
- 病菌才是美洲的真正征服者
- 墨西哥的西班牙征服者从16世纪初在美洲蔓延的疾病浪潮中受益,这一波浪潮消灭了大部分的美洲原住民。 即使是在科尔特斯首战败走特诺奇蒂特兰后,监造船只备战第二次战争时,致命的天花也席卷了特诺奇蒂特兰,造成了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包括高级军事将领。
- 造成印第安人成为易感人群的三个原因:
- 美洲原住民是一小群先民的后裔,几千年来,欧亚非人相互接触,但美洲人与世隔绝而不会染上其它地区的一切疾病,因此没有形成免疫力或抵抗力。
- 美洲人几乎没有家畜,也没有形成对人畜共患病的免疫力。
- 免疫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在一群人中,HLA种类越多,群体免疫能力就越强。 相对单一的基因构成使得印第安人HLA种类偏少。
以前美洲真的是片荒原吗?
第九章-亚马孙河流域
- 湿润的沙漠
- 亚马逊雨林可以被比喻成“湿润的沙漠”,很多人以为这片植被茂密的土地十分肥沃,但事实上由于高温和强降雨将养分从土壤中冲出,这里的土壤不仅贫瘠,还一直被侵蚀和酸化。 土壤里的养分大部分都储存在土地之上的植被内部了。 即使当树叶掉落或整棵树倒下时,它们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也会被植物高效的根系讯速吸收。
- 关于亚马逊土著耕种的两种假说
- 轮歇,也叫刀耕火种(slash and burn),意思是农民清理出一块田地,烧掉倒下的树木和砍伐的灌木,用燃烧的灰烬作为氮肥。 在接下来几年丛林再次长出来的时间里,他们可以继续种庄稼。 但这种方法有两种缺点:
- 大量养分被浪费在烟雾中
- 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搬离一片土地,没办法永久居住
- 在钢铁出现前,用石斧清楚森林需要几年的时间,并不实际
- 树农
- 原住民只清除出一小块空地,用这些空地见缝插针地种能够有丰厚收获的果树。 换句话说,他们通过种植有用的树木,用人工林代替了天然林。
- 因此,如今当我们在雨林里发现各种水果树、坚果树、可食用棕树、甚至冰激凌豆树时,我们其实是在古老的人工果园里散步。
- 刀耕炭种
- 亚马逊河流域虽然大部分土壤贫瘠,但也有少数富饶的黑土地。 研究认为,这些黑土地是人造的,肥力来自木炭,也就是说原住民让植被不完全燃烧,将木炭搅入土壤中。
- 轮歇,也叫刀耕火种(slash and burn),意思是农民清理出一块田地,烧掉倒下的树木和砍伐的灌木,用燃烧的灰烬作为氮肥。 在接下来几年丛林再次长出来的时间里,他们可以继续种庄稼。 但这种方法有两种缺点:
第十章-火焰之地
- 易洛魁人
- 在今天纽约州哈德逊河谷一带的美洲原住民自称是豪德诺索尼人(Haudenosaunee),但欧洲人常称他们为易洛魁人(Iroquis)
- 每年秋天,易洛魁人会在田野里和森林里点火,因为将枯死的杂草、青草和灌木都烧掉后,来年春天新生的嫩芽会遍布森林,把他们喜欢狩猎的鹿吸引过来。
- 火,是易洛魁和其他原住民改造自然的方式。 事实上,他们在故意打断生态学“演替”的自然过程,让演替的过程提前重置。
- 印第安人还用燧石点火帮助狩猎,通过点燃落叶形成一个大火圈,高温和火焰迫使动物进入火圈中心,这样印第安人就能用弓箭、飞镖和长矛屠杀它们。
- 土丘之城卡霍基亚的兴衰
- 在今天密西西比流域圣路易斯附近,曾在12世纪出现过壮观的卡霍基亚城(Cahokia),是15000名原住民的家园。 那里的人到处建造大土丘,有些比吉萨金字塔还要大。
- 卡霍基亚因为玉米而崛起。 玉米不仅养活了大量人口,也促进了粮仓的发展。 组织和监督仓库建设催生了集权制度。 在那之后,有了更多公共建筑,比如土丘和运河。
- 卡霍基亚因为砍树而衰落。 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获得木材生火做饭建造房屋,他们砍掉了周围所有树木。 为了种玉米,清除掉了所有灌木丛。 随着他们到越来越远的地方砍树,将原木运回城市越来越困难,因此在12到13世纪他们挖了运河,便于让原木漂到市中心。 这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水。 后来洪水泛滥,加上社会动荡,这座城市到1350年几乎变成了空城。
第十一章-人造的荒原
- 人类塑造了景观,人类和他们的疾病又帮忙创造了随后出现的荒野,因此,欧洲人到来时看到的荒原,依然是“人造的”